群書治要

曾子曰:「若夫慈愛、恭敬、安親、揚名,則聞命矣,敢問子從父之命,可謂孝乎?」子曰:「是何言與!是何言與!昔者,天子有爭臣七人,雖無道,不失其天下;七人者,謂大師、大保、大傅、左輔、右弼、前疑、後丞。維持王者,使不危殆。諸侯有爭臣五人,雖無道,不失其國;大夫有爭臣三人,雖無道,不失其家;尊卑輔善,未聞其官。士有爭友,則身不離於令名;令,善也。士卑無臣,故以賢友助己。父有爭子,則身不陷於不義。故當不義則爭之。從父之命,又焉得為孝乎?」委屈從父命,善亦從善,惡亦從惡,而心有隱,豈得為孝乎?

【註釋】安親:使父母安寧;孝養父母。爭:通「諍」。諍諫、規勸。令:善、美好。

【白話】曾子說:「關於慈愛、恭敬、安親、揚名的道理,學生已經聽您講過了,請問為人子的一切都聽從父母的命令,可以說是孝嗎?」孔子說:「這是什麼話!這是什麼話!在古時候,天子有七位直言諫諍之臣,即便天子無道,還不會失掉其天下;諸侯有五位直言諫諍之臣,即便諸侯無道,還不會失掉其國;卿大夫有三位直言諫諍之家臣,即便大夫無道,還不會失掉其家;士人若有直嚴規勸的朋友,則自己不會失掉美好的名聲;如果父母有以道義勸諫自己改過的兒女,自身就不會陷於不義。所以面對父母、領導、朋友不合道義的思想言行,應當要勸諫。一味盲從父母的號令,怎麼能夠稱為孝呢?」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隆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