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未分類文章 (2557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胡銓三遷領海

   胡銓正論獨抗,遭到遠竄,本是他預料中的事,因此雖遠赴廣州,却無怨言。他在廣州只一年,即改任威武軍判官。威武在今福建福州。臨行時,寺丞陳剛中以信箋向他祝賀說:「屈膝請和,知廟堂禦侮之無策;張膽論事,喜樞庭經遠之有人。」又說:「知無不言,願請上方之劍;不過故去,聊乘下澤之車。」這些話傳到京師以後,陳剛中竟以此坐貶虔州安遠縣。

隆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胡銓上書乞斬秦檜

  胡銓字邦衡,宋盧凌人。生於宋徽宗崇寧元年(西元一一0二年),卒於宋孝宗淳熙七年(西元一一八0年),享年七十九歲。

隆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三遷嶺海的——胡銓

  囊封初上九重關,是日清都虎豹閒。百辟動容觀奏牘,幾人囘首愧朝班。名高北斗星辰上,身墮南州瘴海間。不待他年公議出,漢廷行召賈生還。——王廷珪贈行

隆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蘇轍的詩文

  蘇轍以其沉靜簡潔,資禀敦厚的個性,發為文章,汪洋澹泊,體氣高妙,令人讀之,心胸廓然。他的這種優點,是筆鋒犀利的東坡所沒有的。東坡曾批評他的文章說:「子由之文實勝僕,而世俗不知,乃以為不如。其人深不願人知之,其文如其為人,故汪洋澹泊,有一唱三嘆之聲,而其秀傑之氣,終不可沒。」天下相知莫如兄弟,東坡雖似有意表彰蘇轍,但他們兄弟的文章各有所長,是不可否認的。

隆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蘇轍倦宦致仕

  蘇轍在雷州只有一年,便移調循州(今廣東龍川)。這時他已六十歲,深覺「名落塵寰終自慚」,因此已頗有倦宦思歸之意。因曾移官循州,所以有人稱他蘇循州。

隆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蘇轍的政治生涯

  蘇轍自獲准留京以後,便在京師任校書郎。英宗治平二年,任大名府留守推官。次年,父洵編禮書剛完成,不幸就一病去世了,享年五十八歲。蘇轍兄弟依禮俗扶柩歸葬。

隆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蘇轍在科場上的嶄露

蘇轍的先世是趙郡欒城人。唐神龍初年,長史蘇味道被貶為眉州刺史,味道死後,有一子未能囘到故鄉,遂在眉州落籍,這即眉山有蘇氏的開始。蘇味道處事常模稜以持兩端,時人因此號稱蘇模稜。

隆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沈靜簡潔的——蘇轍

  我國唐宋古文八大家中,蘇家父子蘇洵、蘇軾、蘇轍,即佔了三位;父子文章,敻絕千古,號稱三蘇。當時有謠諺說:「眉山生三蘇,草木盡皆枯。」意思是說,蜀中眉山的精英,盡萃於蘇氏父子三人。亦有諺語云:「蘇文生,

菜根;蘇文熟,羊肉。」是說精熟三蘇的文章,就能登科及第,享有富貴,足見三蘇文章受世人重視的程度。

  蘇轍為人沈靜簡潔,不像蘇軾那樣的豪爽奔放,續明道雜誌說:「某平生見人多矣,惟見蘇循州不曾忙,皆過人者。」志林也說:「子由之達,自幼而然,方先君與某篤好書畫,每有所獲,真以為樂,子由觀之漠然,不甚經意。」蘇轍沈靜簡潔的個性,就是他的敵對黨蔡京也對他特別有好感,所以蔡京再相時,子由獨免外徙;子由逝世時,蔡京也因以子由長厚,而恤典獨多。


隆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蘇東坡軼事

    其一

隆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蘇東坡的詩詞書畫

  東坡自稱平生有三不如人的事情,即喝酒、下棋以及唱曲子。他雖有這三項不如人的地方,但他的詩文書畫却名冠北宋一代。這與他的賦性及家教有關,另一方面,則是他一生時遭遷謫,過著奔波的生活,因此擴大了他的胸襟,開拓了他描寫的境界。他自云:「杖履所及,雞犬皆相識。」可見他所遊歷之廣。宋史說:「軾不得為相,又豈非幸歟!或謂軾稍自韜戢,雖不獲柄用,亦當免禍。雖然,假令以是而易所為,當得為軾哉?」此實為深刻中肯之論。

  東坡文思壯闊,氣魄沈雄,嘻笑怒罵,皆成文章。自云:「吾文如萬斛泉源,不擇地皆可出,……但常行於所當行,常止於所不可不止。」他的文章自然受其父洵的薰陶,但亦得力於莊子,嘗讀莊子而歎道:「吾昔有見,口未能言,今見是書,得吾心矣。」然而,一個人在某方面的成就,往往大半出於本身對它的愛好,他說:「某生平無快意事,惟作文章,意之所到,則筆力曲折,無不盡意。」這正是東坡在文章上有獨秀的成就的主要因素。

  他對於文學的態度,主張「因文以求道」,即孔子所說的「君子學以致其道」。所以東坡主張「學」,他認為學文可以得文中之道,可以得行文之道。但得文中之道,還是昔人的糟粕,不足以言求道;得行文之道,才可以達其所明之道,才是所謂的「致其道」。他嘗自稱:「吾所為文,必與道俱。」因為俱道,所以能一瀉千里,所以能筆力曲折,無不盡意。

  東坡的議論文能與道俱,而他的抒情文,也善以風景釋禪機,給人無意中領悟人生。尤其他的前赤壁賦,寫其對超自然世界的嚮往與思索,而映現出一種詩意化了的世界,令人讀之,如與之同遊。且作者抓住赤壁的歷史意涵,古今映然,人世蒼茫,而給人有「天地悠悠,愴然淚下」之感。

  東坡的詩約四千餘首,但詩名不如文名。

  他一生喜作詩諷刺朝政,以故賈禍,所以當他出判杭州之前,弟弟子由恐他到杭州之後又要作詩雞次朝廷,便拿兩句詩送他:北客若來休問信,西湖雖好莫吟詩。

  可見東坡一本忠心,胸中有無數壘塊,不抒發不為快。

  他的諷刺詩,大多是對時政而發。如:官今要錢不要米,西北萬里招羌兒。龔黃滿朝人更苦,不如却作河伯婦。(吳中田婦歎)

  杖藜裹飯去匆匆,過眼青錢轉手空。贏得兒童語音好,一年強半在城中。(杖藜)

  吳兒生長狎濤淵,冒利輕生不自憐。東海若知明主意,應教斥鹵變桑田。(看潮詩)

  舒亶彈刻東坡諷刺新政說:「弒譏切時事之言,流俗翕然,爭相傳誦。陛下發錢以本業貧民,則曰贏得兒童語音好,一年強半在城中;陛下明法以課群吏,則曰讀書萬卷不讀律,致君堯舜終無術;陛下興水利,則曰東海若知明主意,應教斥鹵變桑田;陛下謹塩課,則曰豈是聞韶忘解味,邇來三月食無塩。其他觸物即事,應口所言,無不以譏謗為主。」

  東坡對舒亶等人彈劾他訕謗朝廷的事,直認不諱。入台獄後,雖飽受驚恐,但並沒有遭到苔杖之辱。因為宋太祖踐阼之初,曾立誓不殺文人,此後一直有刑不上大夫之風,並不像明代的錦衣衛動則五毒交加。所以東坡在獄中沒遭到像左光斗那樣的被炮烙。

  他被檢擧的篇什很多,除實際帶有諷刺新政的以外,也有許多詩篇被冤枉的,例如:「根到九泉無由處,世間惟有蟄龍知。」小人解釋道:龍是象徵皇帝,蟄龍是暗喻將有人反叛稱帝。又如:「獨鶴不須驚夜旦,群鳥未可辨雌雄。」小人說他譏刺朝中人物都是平凡的家禽,好人壞人也不分。諸如此類的曲解,不勝枚擧。

  他因為作詩而給小人以口實,到了晚年遠謫海外,自云:「自悔多言晚聞道,從今閉口不論文。」這也許是他飽經滄桑以後的真正大澈大悟,但這時他距他的人生旅程的終站已經不遠了。

  由於他的天性滑稽,富於風趣,風流洒脫,所以他的詩,也很多幽默諧謔之篇,表現了他遊戲人寰,嬉笑怒罵的意味。例如孫公向來就是一個怕老婆的大丈夫,眾所共知,他嘗求東坡書扇,東坡因此題詩道:披扇當年笑溫嶠,握刀晚歲戰劉郎。不須戚戚如王衍,便與時時說李陽。

  又如他的朋友陳季常有個悍妻柳氏,季常喜佛法,每會賓客談論,談得稍晚,他的妻子就擊壁大呼,客都驚散。東坡因此寫了一詩給他,這首詩即:龍丘居士亦可憐,談空說有夜不眠。忽聞河東獅子吼,拄杖落地心茫然。

  又如東坡在豐城時,有一位老人生子求詩,東坡問老翁年幾何?老翁說他七十歲了。又問翁妻年幾何,老翁說妻子三十歲。東坡便戲作一詩,其中有二句是:聖善方當而立歲,乃翁已及古稀年。

  他的詩對個人不作諷刺或惡意攻擊,但有時却會因戲謔而造成對方的誤解,甚至於双方翻臉。就如他與章子厚原是好友,後來竟因「方丈仙人出淼茫」句,章子厚敏感地以為是諷刺他身世曖昧,而恨入骨髓。一旦執政,便將東坡遠放儋耳以為報復。(章子厚的父親俞,和其岳母楊氏私通,生子厚。)

  其他屬性靈之作當然也很多,姑擧一二如下。

  偶隨流水上崔嵬,五老蒼顏一笑開。若見謫仙煩寄語,匡山頭白早歸來!(書李公擇白石山房)

  謫仙此指公擇。匡山即廬山,公擇築山房于此,而身在外為官。東坡假託五老峯的囑咐叫公擇髮白時要早作歸隱之計。民國詩人徐志摩的「五老在雲中狂笑」,即因襲「五老蒼顏一笑開」而來。

  又如:才高多感激,道直無往還。不如此台上,擧酒邀青山。

  青山雖云遠,似亦識公顏。崩騰赴幽償,披豁露天慳。(凌虛台)

  東坡視青山為摯友,擧杯相邀,真不失其赤子之心。大有物我之間,無所容心的胸襟,而與李白的「擧杯邀明月,對影成三人」同趣。

  東坡對陶淵明的詩特別喜好,也都一一和之,但未盡得其冲淡自然之境。因為東坡本身並沒有陶淵明那樣的情真與心境,另一方面是他的詩長于七言,短于五言。

  東坡的詞,著重於文學藝術的表現,他是為文學而填詞,而不是為歌唱而填詞,所以他的詞往往不協音律。晁補之評:「蘇東坡詞,人謂不協律,然居士詞橫放傑出,自是曲子縛不住。」吹劍錄記:「東坡在玉堂日,有幕士善歌,因問:我詞何如柳七?對曰:柳郎中詞,只合十七八女郎,執紅牙板,歌楊柳岸,曉風殘月;學士詞,須關西大漢,銅琵琶,鐵綽板,唱大江東去。東坡為之絕倒。」東坡的詞風由此可見。

  他的詞共三百多闋,世人或將其詞風分為清曠、豪放、婉麗三種。東坡樂府中,十之六七屬清曠的風格。但對詞壇影響最大的,卻是「銅琶鐵板」高歌「大江東去」豪放一類的作品。

  大抵其詞比詩更為人們所喜愛,尤其是念奴嬌(赤壁懷古)、水調歌頭,人人傳誦。其他亦多膾炙人口之作。如:夜飲東坡醒復醉,歸來髣髴三更。家童鼻息已雷鳴。敲門都不應,倚杖聽江聲。長恨此身非我有,何時忘却營營。夜闌風靜穀紋平。小舟從此逝,江海寄餘生。(臨江仙)

  我醉拍手狂歌,擧杯邀月,對影成三客。起舞徘徊風露下,今夕不知何夕。便欲乘風,翻然歸去,何用騎鵬翼。水晶宮裏,一生吹斷橫笛。(念奴嬌)

  這些詞都屬豪放的作品,這一類的作品開啟南宋辛棄疾豪放的一派。而清曠一類的作品,洒脫自然,亦頗令人讀之神往。如西江月:照野瀰瀰淺浪,橫空曖曖微霄。障泥未解玉驄驕,我欲醉眠芳草。可惜一溪明月,莫教蹋碎瓊瑤。解鞍欹枕綠楊橋,杜宇一聲春曉。

  至於婉麗之作,張言說:「東坡詞清麗舒徐,高出人表,周(邦彥)秦(觀)諸人所不能到。」但蘇詞這一類的作品並不多,亦為世人所不注意,或者說,他這類的詞,在詞壇上並未能佔有重要的地位。

  東坡不但善為詩文,亦長於書畫,且其遺墨存於後世者唯獨多。

  東坡學習書法,只求得其大意,不規規於形似,故不以一家一體而滿足。自云:「詩不求工字不奇,天真瀰漫是吾師。」又嘗與子由論書法云:「吾雖不善書,曉書莫如我。苟能通其意,嘗謂不學可。」可見東坡學書法,重在吸收古名家的菁華,不願亦步亦趨,受古人之限囿。

  東坡的書法如老態當道,百獸畏伏。山谷譽為宋朝第一。但也有人認為他的字失之於肥,且多臥筆。如歐陽公即不喜東坡的書法。東坡因此曾作詩自辨說:「杜陵論書貴瘦硬,此論未公吾不平。豐妍瘦硬各有態,飛燕玉環誰敢憎?」則東坡對於自己的書法頗為自許可知。

  東坡自幼手鈔經史,一書每為一體,忽而為褚薛,忽而為顏柳。晚年書法尤為豪壯,挾海上風濤之氣,尤非書家所能及。而東坡醉醒之間,字之風神又自不同。山谷云:「東坡居士……性喜酒,然不能三四侖,已爛醉,不辭謝而就臥,鼻鼾如雷,少焉蘇醒,落筆如風雨,雖謔弄皆有意味,真神仙中人。」

   時人多想得到東坡的字,但他的字不可強求,惟有一法,可先預探他將行遊之所,多設精筆佳紙墨於清涼處,拱立以候。東坡既至,便動書興,即大笑輝染,隨紙付人。東坡手澤,大多就是如此,而被珍藏保存下來的。

   至於他的畫,以墨竹為主。他所以畫竹,是由於愛竹。東坡有詩云:「可使食無肉,不可居無竹。無肉令人瘦,無竹令人俗。人瘦尚可肥,俗士不可醫。」東坡以為畫竹「必先得成竹於胸中,執筆熟視,乃見其所欲畫者,急起從之,振筆直逐,以追其所見」。此後,「成竹於胸」之說,便成為畫竹的不二法門。又米元章畫史云:「子瞻作墨竹,從地起,一直至頂。余問何不逐節分?曰:竹生時何嘗逐節生。運思清拔,出于文同與可。」

  東坡畫的竹,有幾個特色,即多林棘、濃墨、寫葉的肥厚。他除畫竹外,又善畫枯木竹石、雪壁、叢篠斷山、寒林雪鵲等。但他為畫只在於適志,不在於成名。當他在試院時,興到無墨,遂用朱筆畫竹,有人問他那有朱竹?殊不知意所獨到,便成物理,既可以墨代青,當然朱亦可代墨。於是後人互相效倣,遂有所謂朱竹者。

  東坡是我國文壇與藝壇上的奇葩,后山說他是「一代不世出,百年能幾見」的人物,實不為過;而東坡也頗為自許,畫墨竹常留空白以待五百年後的人提跋。


隆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蘇東坡的私生活

  北宋年間,東坡居官最久,遊宦最遠,仕途也最為坎坷,這一切使得他的生活嚐到許多辛酸苦辣,却也因而充滿著多采多姿的生命情趣

  他曾兩次娶妻,一度納妾,侍女很多。元配王弗,嫁時才十六歲。他們夫妻的感情很好,生了一個兒子,名邁。可惜王夫人二十七歲時就死了。熙寧元年,東坡三十三歲,續娶王介的女兒閏之為妻,她是東坡元配的堂妹。熙寧七年,東坡在杭州時又納王朝雲為妾。朝雲是錢塘名妓,色藝艷絕,詩人美女,紅袖添香。

  元配王氏死後十週年,他寫了一首短詞,對他這位已死的賢妻表示他滿腔的哀思。文意淒美,盪氣迴腸。詞曰:十年生死兩茫茫,不思量,自難忘。千里孤墳,無處話淒涼,縱使相逢應不識,塵滿面,鬢如霜。

  夜來幽夢忽還鄉,小軒窗,正梳妝。相顧無言,惟有淚千行。料得年年腸斷處,明月夜,短松岡。(江城子)

   俗謂家有賢妻,男兒不遭橫禍。可是東坡却是個誰都無法阻擋的人。終致因喜作詩諷刺朝政,而被貶赴黃州。臨行前夕,有位姓蔣的運使官,素與東坡友善,特地為東坡餞行。東坡有一位年輕貌美的侍女春娘,也在席同飲。在此之前,東坡的其他侍女們都因主人遠放,不願隨之長途跋涉,而紛紛離去了。

  席間,蔣運使面向春娘問:「妳要跟東坡兄一道赴黃州嗎?」春娘正要啟齒,東坡却說:「此去黃州,千里迢迢,旅程勞頓,恐有傷春娘玉體,我準備送她囘她娘家去。」蔣運使十分認真的說:「假如不怪我奪君子之所好,我願意用我最心愛的白馬換春娘。」東坡略微思索說:「也好,春娘歸你照顧,遠比跟我到處奔波或送她囘娘家去都要幸福些。」蔣運使聽了高興得詩興盎然,題詩一首以誌賀獲得佳人。詩云:「不惜霜毛雨雪蹄,等閒分付贖蛾眉。雖然金勒嘶明月,却有佳人捧玉巵。」於是東坡也和了一首:「春娘此去太匆匆,不敢啼聲在恨中。只為山行多險阻,故將紅粉換追風。」

  此時春娘却悲傷地哭了。她邊哭邊懇求道:「學士,我情願和你天涯飄泊,吃盡千辛萬苦。」東坡道:「春娘!我這樣做,完全是為了你的幸福著想啊!」春娘悲戚地說:「我聽說齊景公因為管理馬房的官員,沒有好好地照顧他心愛的駿馬,氣憤得要下令斬首看管的官員;當時晏子便堅決反對。又如孔子的馬房失火,孔子退朝後,知道了,第一句話就問傷了人沒有,而不問馬匹的損失情形,這都是說明了古聖先賢,重視人權而輕賤畜牲。現在,學士却以人換馬,是輕賤人而貴畜牲了。真是:為人莫作婦人身,百般苦樂由他人;今日始知人賤畜,此生苟活怨誰嗔!」

  蔣運使被春娘哭得怪難為情的,先前的興緻全消失了,而東坡也頗有悔意。誰知就在這時,春娘猛然向堦下的槐樹撞去,東坡急忙奔向春娘,將鮮血淋漓的春娘抱起,口口解釋道:「春娘!春娘!妳誤會了我的好意了!」然而,可憐的春娘,已消香玉殞了。

  元祐七年,東坡由揚州囘到京師,次年,繼室王氏病歿。東坡正在十分悲痛之餘,却又一紙令下,被貶到嶺南的惠州。據說他到惠州後,有一姓溫的小姐,名叫超超,年方十六,亭亭玉立,姿色動人,常悄悄地私聽東坡誦吟詩書。她的父親要將她許配他人,她始終不肯,經過一番的追問,超超才將自己愛上東坡的事講出來。其父見東坡已是白髮蒼蒼,垂垂老矣,自然不肯答應。不久,超超便悒悒不歡地死了。東坡知道此事後,作了卜算子一詞云:缺月掛疏桐,漏斷人初靜,時見幽人獨往來,縹緲孤鴻影。驚起却囘頭,有恨無人省,揀盡寒枝不肯棲,寂寞沙洲冷。

  這一闋詞,前四句是寫窗外聽書,後四句是惋惜她含恨而死,並許其意志不肯隨便嫁人,全詞充滿兒女私情。也有人認為此詞是東坡自寫在黃州之寂寞,一如孤鴻之冷落。

  東坡到惠州之前,繼室已死,侍兒亦皆散去,只有朝雲依依不捨,追隨東坡到嶺南來,這或許是才子愛美人,美人愛才子的關係吧!冷齋夜話中說:「東坡南遷,侍兒王朝雲者請從行,東坡嘉之,作有詩序曰:予家有數妾,四五年相繼辭去,獨朝雲隨予南遷,因讀樂天詩,戲作此贈之。」其詩是:不似楊枝別樂天,恰如通德伴伶元。阿奴絡秀不同老,天女維摩總解禪。經卷葯罏新活計,無衫歌板舊姻緣。丹成逐我三山去,不作陽台雲雨仙。

  在東坡的妻妾中,東坡最寵朝雲,而朝雲也最了解東坡。據說東坡在京師時,有一天,東坡退朝囘家,飯後捫腹徐行庭中,顧問他的侍兒說:「你們猜我的肚子裏有什麼東西。」一位侍兒說:「都是文章。」東坡搖搖頭,不以為然。另一個說:「滿腹是經綸。」東坡也不以為然。這時朝雲靈機一觸,便說:「學士一肚皮不合時宜。」於是東坡捧腹大笑。

  東坡遠官惠州,與朝雲相依為命,並生一子,名幹兒,不幸夭折。朝雲失望之餘,便專心誦讀佛經,希望藉以減少內心的痛苦。然而更不幸的是,朝雲也因水土不服病逝。臨死時,手挽東坡,口唸金剛經四句偈,緩緩而絕。朝雲死後,東坡將她葬于惠州栖禪寺松林中,蒼柏繁花,古香冷艷,遺跡至今猶存。東坡為她作墓誌,且有悼亡之作。其西江月一詞云:玉骨那愁瘴霧?冰肌自有仙風,海僊時過探芳叢,倒挂綠毛么鳳。素面翻嫌粉涴,洗妝不褪唇紅,高情已逐曉雲空,不與梨花同夢。

   又有哭墳詩云:苗而不秀豈由天,不使童烏吾元。駐景恨無千歲葯,贈行惟有小乘禪。傷心一念償前債,彈指三生斷後緣。歸臥竹根無遠近,夜深勤禮塔中仙。

  從前的「歌板舊姻緣」,到頭來竟是「三生斷後緣」,無怪乎東坡在惠州期間,悲悒沉吟:「人似秋鴻來有信,事如春夢了無痕。」想東坡當年必然淚下如雨。

 


隆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蘇東坡在宦海上的浮沉

  蘇東坡,名軾,字子瞻,四川眉山人。生於仁宗景祐三年(西元一0三六年),卒於徽宗建中靖國元年(西元一一0一年)

  他小時候就聰穎絕倫,在學堂中最受老師的誇獎。十六歲便能博通經史,下筆千言。有一天母親程氏教他讀後漢書范滂傳,母親不覺慨然太息。他向母親道:「軾若為滂,母許之乎?」程氏大喜,說道:「汝能為滂,吾顧不能為滂母邪?」蘇東坡從此奮勵而有當世志。(范滂,東漢名士,少厲清節。及壯,登車攬轡,慨然有澄清天下志。所至之處,有臧污者,皆聞風解去。靈帝時因黨事為宦官所殺,死前其母勉之曰:為義而死,死有何恨?)

  仁宗嘉祐二年,這年他已二十二歲,他的父親蘇洵帶著他和弟弟蘇轍由陸路到京師去參加禮部考試。主考官歐陽修看了他的「形賞忠厚之至論」一文,大為激賞,但以為是自己門下曾鞏的文章,為了避嫌,而將他屈置為第二名。為了感謝歐公提掇,乃作書謝歐公,歐公見了他的信,對梅聖俞說:「讀軾書,不覺汗出,快哉!快哉!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。」

隆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江海寄餘生的——蘇東坡

  「文人滿天下,奇才有幾人?」蘇東坡就是奇才。他的散文,與歐陽修並稱歐蘇;詩,與陸游並稱蘇陸;詞,與辛棄疾合稱蘇辛;畫亦卓然成家;而書法則又與黃庭堅齊名。一人而兼長詩文書畫的,古來少見,在文學藝術上,不僅可以稱得上奇才,也是個全才。

隆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王荊公軼事

    其一

隆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王安石的詩文

  宋史載神宗嘗問韓琦:「安石何如?」韓琦囘答說:「安石為翰林學士則有餘,處輔弼之地則不可。」我們不問安石有輔弼能力否,但他確實是舞文弄墨則有餘的讀書人。他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,其文縱橫捭闔,蒼勁有力;為文主張以適用為本,不必巧且華,充滿著實用主義的色彩,就是遊記也不免帶有說理的成分。要之,政治家於文於道,都重在「用」字。因此他的文章大抵有關於治教政令,而具有著思想教育的作用與價值。

隆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王安石祇合終身作臥龍

   王安石倡行新法,自信是救時良藥,不意終致天下騷然,而成為眾矢之的,怨謗之府;罷相以後雖受封為舒國公,實際上只是虛面子,天下又有誰了解他多年來經國濟民的宏願?他只好在金陵一帶,日遊鍾山,騎著小驢,沿著蕭蕭白柳的小徑,走到郊外去與高秋共寂寞了。

隆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王安石任天下之重

   嘉祐五年,王安石被調囘京師,任三司度支判官,從此掌國家的財政收支,時年四十歲。他因為在地方上從事行政工作十餘年之久,深感國家財政的困難,因此急於革新;於是向仁宗上萬言書,說明治國理財道理。他的理論雖然精思遠見,但並未受仁宗皇帝的重視。

隆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王安石少懷大志

  王安石,字介甫,撫州臨川人(今江西臨川),宋真宗天禧五年生。據蒙齋筆談說,他初生時,家人見獾進入產室,所以小字獾郎。(據動物學考獾之種類有狼獾、豬獾、胡獾、狗獾等,此所謂的獾,不知那一種?)

隆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細數落花的——王安石

  王安石從小就自命不凡,以匡濟天下為己任。登基相位以後,果然大有作為,力行新法,一心希望致國家於富強。雖然變法終告失敗,且史上對他多所貶抑,但就其新法的基本精神及其用心卓見,實可說是我國歷史上罕見的大政治家。其思想見解,就今日政治學、經濟學的理論說,也大抵不謀而合。

隆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司馬溫公軼事

其一

隆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Close

您尚未登入,將以訪客身份留言。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

請輸入暱稱 (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標題 (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內容 (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)

reload

請輸入左方認證碼:

看不懂,換張圖

請輸入驗證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