爭與讓

  我們的社會崇禮尚義,一般人都知道要禮讓、要謙卑,俗話說:「忍一時,風平浪靜;退一步,海闊天空。」禮儀之邦的稱號,其來有自。因此,父母教育我們不爭先恐後,學校訓勉我們要禮讓老弱,我們一直認為這就是最佳的行為模式,最高的道德標準。然而,對於「爭」與「讓」,我卻有不同的看法。

  至聖孔子說:「當仁,不讓於師。」顯然,孔子告誡我們要勇於爭取實踐仁的機會。遇到有人落難,我們勇於拯救他,不需要禮讓;遇到得以發揮理想的機會,我們勇於承擔,不需要禮讓;遇到不仁不義的事,我們挺身而出,伸張正義,不需要禮讓;遇到暴君霸政,我們揭竿而起,為民先鋒,不需要禮讓!當爭時,要積極奮進,即使是老師在前,也不要禮讓,這是孔子給我們的教育,要我們作一個勇敢堅忍、奮發積極的人。

  孔子的修養是「溫良恭儉讓」,指的是:溫和、善良、恭敬、儉約、禮讓,孔子以此自我約束,可知這五項德目的重要。其中,「讓」指的是謙遜、禮讓,我們可以確認,孔子認為「禮讓」是人生修養的重要事項。遇到長者、弱者,我們要謙恭禮讓;擁有物質享受,我們要禮讓他人。老子也說:「上善若水,水善利萬物而不爭,處眾人之所惡,故幾於道。……夫為不爭,故無尤。」老子的說法取法自然,以水不與萬物爭,處最低下的位置為例,它清澈潔淨,反而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物質,說明不爭才是最高境界。老子的諄諄告誡,不就是要我們禮讓不爭嗎?由聖人之言,我們可以理解:當讓則不爭,是我們待人處事的依歸。

  我們的生活在人群中,學習與人相處是最亟需的。有人認為要爭取所有的機會,有人認為要禮讓謙卑,其實,不論爭取或謙讓,都應該看時機。遇到該爭的時候,當仁不讓;遇到該讓的時候,溫遜謙讓。如此,我們的社會將充滿正義和禮貌,和諧而溫馨,這不就是大同世界了嗎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隆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