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母語玩字法」

 「母語玩字法」

   幾年前我曾經想過,如果女兒哪一天喊我一聲「爸爸」,我會高興得滿地打滾。如今,女兒不僅會喊爸爸,還能完整地說四個字的短句了,天下還有比這更讓人高興的事嗎?

   和她的過去縱向比較,我們全家歡欣鼓舞;和同齡孩子作個橫向比較,我們的心又懸在了半空。

   同齡的健全孩子,不僅口齒清晰,而且能說會道,可以繪聲繪色地講故事了。我的女兒按照現在的速度,老牛拖慢車,何年何月才能趕上正常孩子的水平啊?如果就說話教說話,即使二十四小時不睡覺,女兒在口語上也只能永遠是個弱者! 

  新的焦慮孕育著新的企盼。

   我覺得有一雙無形的手,推動我不斷地向前。「不滿是向上的車輪」,人有時就是不知足,總是在不停地為自己提升目標,而社會的進步都緣於這種個體的提升。

   因此,我領著女兒走入了教育的第二個階段:追趕同齡小夥伴。

   我從女兒明亮的眼睛中得到啟發。口語不行,為什麼不能先發展書面語言。 

  語言除了口語,還有書面語。我想女兒耳朵聽不見,眼睛卻看得見。因為醫學上的代償功能,聾人的眼睛往往特別敏銳。為什麼不能用書面語與口語、說話與識字同步的方法來教育婷婷?於是我把這一想法付諸實踐,並稱之為「母語玩字法」。

   我的做法是:把對女兒說的話隨時寫在牆壁上、地上、紙上,甚至女兒的手心手背上,並且始終保持這樣一種心態,即只問耕耘,不問收穫,像春風吹過大地,永不回頭。

   我把女兒帶到了大自然中,帶到了生活中,對她感興趣的事物,我把該說的話都寫給女兒看。她笑我們就寫「笑」,她哭我們就寫「哭」。她看星星我們就寫「星星」,她指月亮我們就寫「月亮」。語言直接進入孩子的潛意識,並且從來都不強迫女兒非得把那個字認會。也正是這種無為的狀態,使得女兒對文字發生了興趣。每次帶她出去玩,她和我的手心手背直至胳膊上,都是「披文戴字」。 

  記得有一天,婷婷母親出差,我們去車站送行。火車起動時,婷婷喊著「媽媽,媽媽」,邊跑邊揮手,眼裡閃著淚花。我不失時機地抓起她的小手,寫下「依依不捨」四個字。這個成語會定格在她的潛意識中,一輩子也無法忘記。

   為糾正女兒的發音,盛夏酷暑的天氣裡,我為女兒趕製了一套卡片式正音辭典,有一千四百多個詞彙,每天都糾正她的發音,從而使女兒掌握了發音的規律,終於說出了一口別人能聽得懂的普通話。

   孩子的潛能真是大得驚人,六歲時,女兒已經認識了兩千多個漢字,能讀一般的兒童讀物。她體會到了學習的快樂,對讀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,為她今後的成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。女兒終於在書面語言上成了強者,她以強者而不是弱者的姿態回歸到了有聲世界。

   實踐使我堅信、在生活中、在說話中「玩字」,每個孩子在學齡前都會像學說話一樣輕鬆地學會閱讀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隆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