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你不是天才,誰是天才」

 「你不是天才,誰是天才」

   為了保持婷婷的感覺,我抓住每個學習和生活的細節,讓她時時體驗到,她當時的行為就是天才的行為。 由於早期識字,女兒特別喜歡讀書,如癡如醉,愛不釋手。女兒是個聽障孩子,比健全孩子更需要自信、更需要堅強。為了強化她是天才的感覺,我在女兒的書桌玻璃板下,壓了一張美國的「天才兒童行為表」,表上第一條就是看起書來廢寢忘食。 我有意將女兒的行為與「行為表」聯繫起來。 每當女兒因看書而耽誤了吃飯睡覺時,我並未將書沒收,而是欣喜地把女兒拉到寫字檯前,無限激動地對女兒說: 「婷婷啊,婷婷,你看,『天才兒童行為表』第一條寫的是什麼?看書時津津有味,忘記了吃飯睡覺,你第一條就符合,你說你不是天才,誰是天才?」 女兒眼睛一亮。 這種積極的心理暗示讓女兒越來越堅信自己是個天才,她的感覺也越來越好。 婷婷的故事也許對許多家長有所啟發。為什麼現在有的獨生子學習成績不好,許多家長百思不解,徹夜難眠。其實最根本的原因是找不到感覺。 什麼感覺?自己是好孩子的感覺,學習天才的感覺! 由於應試教育衡量孩子的標準只有一個-分數,因此家長互相攀比,恨不得自己的孩子都是第一名,最起碼也是前三名。而第一名只有一個,絕大多數的孩子達不到,於是好孩子的感覺漸漸減弱了,甚至消失了。就是偶爾脫穎而出,也戰戰兢兢,擔心萬一掉下來怎麼辦。 我認為孩子與孩子之間不事不能比,而是要看怎樣比,有的家長拿別的孩子的長處與自己孩子的短處比,比來比去把自己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都比沒了。這對孩子的打擊是毀滅性的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隆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