乾隆皇帝四歲才會說話

  家長教孩子學說話的奧秘在於承認差異。
  孩子學說話時,家長承認孩子間的差異,並尊重差異,甚至欣賞差異。中國有句俗話:「貴人語遲。」安徽有位小男孩三歲半還不會說話,爺爺奶奶安慰孩子的父母:「沒關係,據說乾隆皇帝四歲才會說話。」
  三歲半不會說話不要緊,說不定還是貴人呢!家長之所以尊重差異,是因為家長心中始終堅信一個「行」字。堅信孩子會開口說話,堅信自己能夠教會孩子說話。
  家長承認孩子「行」的心態,緣於祖祖輩輩實踐的結果,相信所有的孩子遲早都會說話。只是隨著孩子的成長,隨著時代的激烈競爭,對人的要求越來越高,家長把所有的期望值都強加在孩子身上,越來越不能接受容忍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之間的差異。
  家長在否認差異的同時,對孩子的要求也苛刻起來。這種感覺便迫使家長去盲目攀比,盲目追趕。在追趕的同時,伴隨著哀愁、抱怨、貶低,想盡一切辦法刺激孩子,其結果是適得其反,差異越來越大,因為教育被扭曲了。
  其實,我們在遇到困惑時,不妨把眼光投向大自然。
  陽光、空氣、水、花草、樹木,共同構成一個和諧的、美好的自然界,大自然不因為花不如樹實用、草不如樹高大而冷落了花與草,從而抱怨陽光、空氣和水。
  大自然承認花、草、樹之間的差異,承認陽光、空氣和水的作用。它知道花有花的艷麗,草有草的幽香,樹有樹的偉岸,它不要求草長得如樹般高大,也不要求樹如花般美麗,於是樹便是樹,花便是花,草便是草。
  教孩子學說話時,家長都很寬容。當孩子第一次把水說成「堆」時,父母欣喜若狂,認為自己的孩子如此聰明,已經懂得表達的要求。幸福感隨著「堆」慢慢延伸。沒有一個母親在把水講成「堆」時,會教訓孩子:
  「毛毛啊,四歲了才開始說話,人家隔壁小寶寶八個月就開口說話了,你好意思說,我還不好意思聽呢!」
  「來,毛毛既然開了口,咱們笨鳥先飛,媽媽要對你高標準高要求,喝水時要跟媽媽講『媽媽,請給我喝一杯水好嗎』,講不清楚就不喜歡你,講不完整就打你。」
  世界上有沒有這樣的媽媽?絕對沒有,沒有一個母親會這樣要求孩子。孩子正是在「行」的環境中,說話越來越清晰,詞彙越來越豐富,慢慢學會了說話。
  可是等到孩子長大了,大人的寬容對孩子來說,慢慢成了一種奢栘,尤其是面對分數的時候。家長開始懷疑孩子不行,孩子潛意識中也在懷疑自己不行,於是父母開始遺失了自己的寶藏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隆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